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
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腐.烂fǔ撕.裂sī喉.咙hóu吹刮.guā汹涌.yǒ
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f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不能。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