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内容逐渐臻于完备,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1、细分周刊版面,扩展评论空间
2008年5月创刊后的《评论周刊》每期设置八个版面,每周六出版。设置的主要版块有:观察、访谈、京报讲堂、网评、一周、民间、专栏、对话;从2009年3月21日起,添置新版PK台;自2009年4月25日起,增设新版京报调查,设置的特色小栏目有:一周观察、声音、上周评论排行榜、看中国、看世界、全民开博、板砖横飞,等。这些版面的设置与划分,尽可能的扩大了纸媒评论的版面空间,发挥出了报纸评论的实用功能。不同的版面关注不同的点,收集不同的声音,更好地保证了多方意见的表达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分享和传播。
2、采集多方声音,建立声音市场
我们可以看到《评论周刊》不同版面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设置,其中《民间》、《网评》和《一周》这三个版面的设置体现出了《评论周刊》的原创性与草根特色。
《民间》设有“公民声音”、“记者手记”和“异议”三个栏目,这个版面的亮点在于“公民声音”栏目,其稿件大都来自于普通市民,目的就是打破纸媒专业记者主导话语权的传统,吸收多方观点,倾听百姓声音。《网评》版则体现了网媒与纸媒的融合即从微博、博客、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评论内容然后进行“二次加工”,剔除评论当中情绪化的发泄和极端化的偏见,而保留下比较成熟理性的观点。如此,网评版面既融合了网络评论语言的特点,吸引读者眼球,又发挥了纸媒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一周》版设有的栏目有:看中国、看世界、评论排行榜、声音。这一版主要是通过摘登其他媒体的评论,来给受众提供一个事实的多方位立体化展现,形成一种“评中评”的局面。
3、支持观点交锋,彰显理性开放
自2009年3月21日起,《评论周刊》开设“PK台”版面。每期都会由编辑提出一个辩题,然后在版面当中设置“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两个栏目分别刊登代表正反两方面针锋相对的观点,而不表达带有倾向性的第三方观点。如此一来,读者将不受报纸本身观点的牵制,而是完全凭借自己对事实的判断来吸收评论,接纳观点。可以说,《新京报》借助让观点自由发声的“PK台”树立了自己理性、公开又极具开放性的传播者的形象。
4、广泛采集民意,注重权威解读
“京报调查”是《评论周刊》于2009年4月25日新开辟的版面,《评论周刊》宣称:“本版宗旨是‘采集民意,权威解读’就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网络调查,发布调查结果,刊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登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