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西华师范大学毕业设计阐述
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姓名毕业设计题目
题目类型
陈亚超
指导老师:吴晓川
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
班级
川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杂志设计(毕业设计类)
08级5班
一、选题简介,背景与意义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川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现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项目24个,市级项目41个,县级项目125个。其中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被誉为川北民间艺术的“三朵金花”。近年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普查,共整理出3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川北多元、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川北大木偶: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和口碑所证,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移民时,由一家姓杨的将大木偶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艺术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妇孺皆知,人称“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川北灯戏: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古老民间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演出于川东北的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民间小调、神歌、佛歌、嫁歌、圣谕调及端公调;表演以丑、、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
f民戏”、“喜乐神”。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