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或水文模型等。2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定各县防汛办依据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沟道洪水淹没范围,结合历
f史山洪调查资料,依照危险区划定技术要求,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范围。在15万地形图或影像图上标注不同等级的山洪灾害危险区范围,标明相应的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安地点。其中省级统计的15个重要城镇和293个重要集镇需在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和模型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绘制详细的山洪灾害危险区图。危险区划分方法。对于有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地区,可以采用传统的水文模型计算的方法来划定不同频率降雨对应的危险区,设计降雨过程由实测历史降雨资料的排频计算确定。对于缺少水文资料的地区,则通过查暴雨图集或采用水文手册的方法来确定设计降雨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洪峰流量和洪水位,划定危险区。3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确定各县防汛办根据居民点沿沟道的位分布,确定需进行预警和组织人员转移的洪水位,利用水力学公式计算相应的洪峰流量。结合小流域特征,利用分布式模型综合确定引发该量级洪水的可能降雨模式和特征值,获得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洪水过程,并借鉴国外经验,考虑累积降雨量、前期降雨量和实时降雨强度,确定综合预警指标和阈值。为适时发布预警、编制防御预案提供技术支撑。预警指标按照两级设,即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建立监测站点与危险区的关联关系,确定沿河村落、集镇、城镇对应的监测站点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并在危险区图上标明关联的监测站点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
3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与审查
县水利部门根据以上山洪灾害调查内容编写调查报告,由市水利
f局组织水利、国土、气象有关专家审查,最后上报省防汛办汇总。
六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上报
为保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质量,做好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有效利用,按照工作程序和数据流程(见图461),审核、汇集、共享调查评价数据,各县建立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配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各县配备现场调查评价工具,现场采集标绘数据、表单录入、采集图像等。利用已经建设完成的监测预警平台,开发配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实现基础数据与地市、省和中央的共享。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硬件配包括计算机1台,由各县分别采购。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软件配包括数据采集软件1套,数据审核软件1套,由中央统一组织编制,各县分别向中央采购。
f图46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