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襞: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
纤维膜: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为纤维膜,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与周围
组织无明确界限。
浆膜: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着称为浆膜,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与
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蠕动。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部和胃体部,是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
体。胃底腺呈分支管状,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壁细胞:位颈部、体部。合成、分泌HCl,又称盐酸细胞(oxy
ticcell),还可分泌
内因子。HCl可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并有杀菌作用。内因子可与B12结合成复合
物。促进回肠吸收B12入血。
主细胞(chiefcell):又称胃酶细胞(zymoge
iccell)位于体部、底部,分泌胃
蛋白酶原,被HCl激活形成胃蛋白酶,可初步分解蛋白质。
颈粘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顶部,常呈楔形夹于其他细胞之间。核扁平,位于细胞基底部,
核上方有许多黏原颗粒,其分泌物为可溶性的酸性黏液。
中央乳糜管ce
trallacteal:为毛细淋巴管,通透性较好,小肠吸收的脂肪由此运
送。甘油脂肪酸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乳糜颗粒
出细胞
中央乳糜管。
潘氏细胞(pa
ethcell):锥体形,三五成群聚集在肠腺底部,顶部胞质含粗大的嗜
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微褶皱细胞:散在分布于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内侧的粘膜上皮中,其游离面有微褶皱,基
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较大的穹窿状凹腔,内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可摄取肠腔内抗原物质,
以囊泡的形式转运并传递给下方的巨噬细胞,后者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胃上皮表面覆盖黏液层,主要由不可
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并含大量HCO3,中和H,阻隔胃蛋白酶。为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能
使胃及时修复。
绒毛: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一起向肠腔共同突出形成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小肠上皮
等结构。其表面由黏膜上皮覆盖,内部富含毛细血管,并有中央乳糜管。可以增大接触面积,
提高消化效率。
吸收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高柱状,位于基部。有紧密排列的微绒毛,可见纹状
缘。微绒毛表面还有一层细胞衣,(即为糖衣,来自大消化腺的酶吸附在这里),细胞衣是重
要的消化部位。
分泌片(secretorypiece):是上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载体,位吸收细胞基底面及侧
面的膜中,可与IgA结合,稳定IgA,并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