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学者想写一部唐宋商业变化发展的书,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长安城的落日》B《清明上河图》C《坊墙倒塌以后》D《汴河两岸》12、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13、“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14、“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15、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明朝和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地域上有明显扩大B.纺织、制瓷、矿冶等生产技术均有突破性进步C.雇佣劳动制企业在行业、区域和规模上呈扩张趋势D.全国性的商业市场和城乡商业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1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2
f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1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