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刘相明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ICT小学数学深度融合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f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