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计算机软件基础
教学目的及教学设想: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计算机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强,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本课程是形成本专业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必备知识。要求: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算法;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因特网的基本技术;了解信息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技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教学以课堂上教师的讲课为主,自学、讨论、答疑和完成作业为辅进行。
主要教材或参考文献:1沈被娜,刘祖照,姚晓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2郑守春,许占文,徐全生,张胜男《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考核方式及说明:笔试(开卷)90分;平时成绩10分。
第1周
第1章信息与计算机
f11信息与信息时代111什么是信息1信息(i
formatio
)的定义1信息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2信息是消息。3信息是知识。4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5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数据。2数据(data)的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现象。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或符号,还可以是声音、语言、图形等。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2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4数据是信息的物理形式,是信息的载体。4信息的基本特性1事实性:第一和基本的性质,也是信息的中心价值。2等级性: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不同等级的信息,例如有战略信息、策略信息、执行信息等等。3可压缩性:可以对信息作浓缩处理,即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而又不丢失信息的本意。4可扩散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扩散。5可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迅速传输,如电话、电报、计算机网络系统、书报杂志、磁带光盘等。6共享性:信息可以被多个用户共享而得到充分的利用。7增值性与再生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8转换性: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的三项重要的宝贵资源,三位一体而又可以互相转换。5三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