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能用得着。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新闻四年,干新闻14年。平心而论,当前学界、业界过于强调新闻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其实都是码字的活,大致原理是相通的。基本的文字表达没过关,就不可能写新闻达标。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建议大家多抓基层、打基础、练好基本功,力争“左可写新闻、右
f可写材料”,反正“艺多不压身”。比如,《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毛泽东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节选了11条。其内容既涉及世界观、方法论,也有对文章和文件的写作要求,如要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家今天写完文章,还可以对照以上“三性四病”多看看、细想想。也许有的同志感觉这“三性四病”太空泛,那么就请看其他文章。郭沫若的《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胡乔木的《怎样写好文件》都讲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后一篇简直就是专门解读。大家可以先通读,把其中的要点都摘录出来,反复记忆,在脑海里形成条条框框。比如胡乔木讲“观点要突出”,提出几条方法,一是纲举目张有布局,二是用背景来比较,三是针锋相对有辩论,四是注意文字形式(标题、文章的开头、每一段的开头很重要)。笔者感觉,这几条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怎样写文章》这本书,笔者也推荐给其他同志读过。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讲得挺好,看得明白,但怎么应用不好把握。笔者以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后用,是一整套的事,不可偏废。如何读书?《弟子规》说:“读书法,
f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王佐良先生曾说过,写书要“由薄变厚”,读书要“由厚变薄”。看了书,有所领悟,那就得把那几条记牢,到写文章、改稿子时拿出来多比比对对,这就是应用了。所谓的读书秘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之类的大道理,再简单也不过。笔者认为,大家如果要下功夫研究一个行业领域,最好是先读经典名著、再转益多师、后选择重点、从而有一家之言,也就是说要先“通”,再“博”,后“专”,最终“精”。读书也是个修养问题、作风问题,在精不在多,“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不可能的。古人尚知“勤有功,戏无益”,而现在有的同志对读书抓得不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