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为了确保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也需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问题。三、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会发现这种情况,学生在面对符合自身发展水平或者是身心特点的学习活动中,一般都会保持
f较高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接受能力也更高。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思维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质量,对文章有更加准确、深刻的判断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地设计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仅仅依靠一两个问题,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能够把握整节课和整篇文章,有次序、有步骤地设计问题,采取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离骚》节选文章时,在讲解到屈原准备投江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屈原原本可以活下去,但是他为什么选择投江呢?”此问题比较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针对此问题,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讨论,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认为,屈原是一个文人,太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心理所受到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而选择投江自尽;也有的学生认为,屈原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他想用自己死亡的方式,表明自己对于国家的忠心。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屈原这名伟大的爱国诗人必将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由此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f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学习行为。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充分融入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切实结合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勤于思考,学会做笔记。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及时提问出来;同时注意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多接触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展开严格的训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