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太平巷很早以前就是成都码头工人的棚
户住宅区,后来又逐步变成了贫困居民
的低洼棚户住宅区。居民经济收入低,
居住条件较差。
2004年7月,武侯区政府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打造一条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
川西风格的临街酒吧和茶馆
川西市井小巷子和平民院落,还原老码头
的“杂乱美”,形成“码头、廊桥、川西
民居”的“老成都码头文化风情休闲街”。
3
稍作整饰的二线旧宅
f太平巷改造计划和别处不同之处在
于:太平巷里的居民不用搬出去,政府
和市民一起出钱把以前的破房屋改造成
统一风格的新房屋,最后将那些以前住
人的房屋变成商铺,老板则自然是以前住这些房屋的老街坊。太平巷的改造模
现状改建工地
式被称为“不动迁模式”,采取的是统一规划但不统一征地拆迁的“新
政”,同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要负责整个太平巷片区原有建
筑保留部分的基础设施投入,如绿地、水、电、气、管网等等。200多
个原住户不必搬迁,可以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开发,他们可以引资、合资
等方式自筹资金,在原居住实际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改建,已逐
步改建成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子,产权仍然归原来的住户。首批民
居改建完成后,原居民用自己的房子开了茶舍、酒吧。由于每家改建的
面积不同,筹资的速度不一致,这个改造工程既没有固定的进度表,也
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目前改建工地的新房老房同处一地。
虽然太平巷改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原住居民世代居住于锦江河畔,
缺乏市场经营的经验,对“以自己的房屋为资本参与商业项目”的形式
表现出了一些顾虑,甚至有人选择放弃产权离开太平巷。但太平巷这种
温和的旧城改造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城建史上一种全新的思路。这种改
而不拆、改而不迁的方式,是对过去旧城改造中只有“拆迁”、“搬迁”
等简单做法的修正和完善,对于保留一个原汁原味的城市形象和内涵非
常必要。同时,也表明政府在实施旧城改造拆迁时,更多地尊重群众的
4
f利益和意见、尊重历史文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了体现,是旧城
改造中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具有象征和指导意义。但该项目在改造过
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政府只对沿街建筑进行了集
中改造,而二线建筑虽进行了市政和部分外立面的整饬,但最终仍未能
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沿街一线“居改商”
的模式使原本相对安静的二线居住环境得到了破坏。因此,该项目在突
出一线建筑改造的同时,也应该对二线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