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长期饥饿后大量进食致死多因撑死吗?
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经历长期饥饿的人突然大量进食会被“撑死”,这是不是真的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长期饥饿、以及再进食后的一些生理和生化代谢变化。人体应对饥饿的适应性代谢改变生命活动和体温维持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是除氧气和水分之外的最为急需的生命要素。人体所需能量源自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类高能化合物,也称三大营养物质。能量物质通过进食来不断补充,一旦能量物质不能通过进食补充,人就进入饥饿状态,人体需要做出适应性代谢调整。葡萄糖稳态正常情况下碳水化合物提供人体所需大部分的能源,而且大脑、红细胞和肾髓质细胞等通常只能以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进食后,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被很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水平迅速升高刺激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通过促进肝脏和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并转化成糖原储存,抑制脂肪的分解,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细胞摄取钾的增加。当糖原贮存趋于饱和,脂肪细胞增加葡萄糖摄取并转化成甘油三酯以脂滴形式储存。可见,胰岛素就是一种能量储存激素。数小时后,血液葡萄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入空腹或者饥饿状态。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转化成葡糖糖,抑制脂肪的合成,抑制糖酵解,促进糖异生,所有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肝脏释放葡萄糖的增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因此,胰高血糖素是一种能量动员激素。人体碳水化合物(糖原)储存量仅够维持24小时所需,连续饥饿2472小时后,血液葡萄糖水平开始下降,进一步刺激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和抑制胰岛素分泌。然而,葡萄糖必须维持相对的稳态这就要求人体将非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即糖异生的方法来维持葡萄糖的持续
f供给。其中肌肉蛋白分解而来的丙氨酸是糖异生最重要的前体。另外,肝细胞中从三酰基甘油裂解衍生来的甘油部分是肝脏葡萄糖的合成另一种原料。低胰岛素水平抑制肝脏、肌肉等外周组织细胞对于葡萄糖的摄取,转向以分解脂肪酸作为主要能量来源。总之,饥饿状态下人体发生适应性代谢变化,葡萄糖利用受到限制,增加糖异生以保证最基本血糖水平的稳定,血脂肪酸和酮体水平升高,外周组织以解脂肪酸作为主要能量来源。伴随的电解质代谢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伴随钾、磷酸盐和镁损耗。虽然人体平衡机制使得动员骨骼和细胞内这些电解质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这些离子的大致正常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