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作者:李彦龙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9期
摘要本文根据“素质”的原有含义、人的个体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图示了人的素质和智力金字塔的构成要素。详细说明了如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同时提出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性教育体制,是促进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理念。我国的素质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一词尽管使用很多,但就其构成要素、内涵与外延仍需要明确。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词海》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1)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2)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素养,即日日修养,经常修习涵养。因为人的“先天的特点”和“本来的性质”是固有的,不需要后天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该是“素养”的同义词,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称为“素养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教育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的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含义应为:培养新生一代,使之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思想修养等,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f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等五种素质(图1)。
其中,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体现了人的个体特性,而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把其他素质的提高放在次要的地位。每项素质又包含多个方面(图1),每个方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面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