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内容,《第一现场》在经常见到,几乎每天的节目都有盗贼行窃、交通堵塞、各类事故、保安打人、工厂欠薪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但很像一盆大杂烩。学界人士认为,视点下沉是民生新闻的特点,但视点的下沉并不是要让视点庸俗化。民生新闻还应该包含严肃、客观、发人深省的东西,除了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更应表现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二应站在较高角度来认识和看待事件学界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往往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地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乍看挺热闹,过后全忘光,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点,在《第一现场》不难发现它的影子。某些车祸、打人、欠薪的报道,只是在时间、地点、人物名称上的区别,昨天在某区发生的事,今天又在另一区发生;昨天的事故是轿车和客车相撞,今天的事故是面包车和卡车追尾,没有实质上的变化,记者未能从这些普通的事件中挖掘出全新的意义。《第一现场》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应站在较高角度来认识和看待事件,必要时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进行分析解读。三关于负面报道和品位问题如果节目里天天是偷盗抢劫、坑蒙拐骗、火灾车祸,不仅会毁坏那个地区的声誉和形象,更会使受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电视民生新闻除了舆论监督,还应该给人以鼓舞和信心,给人以激励和力量。对负面新闻进行报道时,应该整体把握,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有警示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报道。对事故现场的报道,完全不必拍摄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来刺激受众,可以报道损失情况,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使人们从中汲取教训。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向公共新闻发展暨南大学教授谭天一直关注《第一现场》节目的演变,他肯定了节目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报道领域的延伸。原来民生新闻是把受众定位为老百姓,而公共新闻是公众,公众本身的内涵应该说更具有某种社会含义,特别是公共新闻突出公众的权益的问题,这个理念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提升。1突出节目的服务性质《第一现场》这个节目名称的含义很丰富,既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又注重新闻的现场感,势必要担负起及时加工传播第一手资料的重任,但《第一现场》的
f定位并非更新更快的报道新闻,而是通过新闻事件,更多地引导受众,服务于深圳的老百姓,并且多采用“模拟拍摄”和“语言叙述回放”的方式还原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