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陷于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猛烈的制度变革之中。然而,在这种动荡之中形成了赶超型的经济增长机制,上世纪整个六十年代日本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八十年代迅速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日本在进入经济发达国家行列不久即陷入“泡沫经济”之中,而泡沫的破灭更使日本经济长期无力恢复正常增长。r
  日本产生“泡沫经济”除了有政府的广泛行政干预导致企业行为扭曲、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影响力过大、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大量过剩资金加速“泡沫经济”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存在重大失误。日本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失误,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面对1985年“广场协议”后急速开放的资本市场,二是“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后的调整应对。r
  r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导致流动性大量增加r
  r
  “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出现不景气,GDP增长由1985年的44下降至1986年的29。为应对经济萧条,日本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并导致流动性大量增加。1986年日本连续5次降息,央行贴现率由5降至25。降息一方面有助于防止日元过快升值,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通过提高日本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对外依赖程度,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1986年,央行的经济目标并不矛盾,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维护币值稳定都要求日本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因此,1986年的降息措施是正确的。由于各种原因,25的央行贴现率维持了两年多,到1989年5月才再次加息。由于日本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再贷款,较低的贴现率导致基础货币大量发行。r
  r
  (二)充沛资金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孕育了资产泡沫r
  r
  从日本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初衷来看,1986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非常正确的,不仅有助于缓解日元过快升值对出口的抑制,还可以通过扩大国内需求弥补出口不足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创造的充沛流动性得不到高效利用,投资回报率较低,逐渐影响企业的收益,却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及最终破裂。r
  流动性增加直接表现为市场资金充裕,其运用主要有国内实业投资、股票市场投资、房地产投资。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而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贸易部门比重较大,资金难以获得良好收益。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