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f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
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思考: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