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快乐最容易让我们不公正。适度原则既是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思想特征之一也是重要的理论原理,把握了适度原则也就能更好地选择哪些德性加以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实现合乎德性的幸福。
3幸福需要不断地去实践
幸福是动态的实践。幸福不是静态的品质,否则“一个一生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的生活的人,或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也可以算是幸福的了。”对于幸福,亚里士多德不仅强调德性品质,更强调在表现品质的现实活动中来把握最高善。“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桂冠不是给予最漂亮、最强壮的人,而是给予那些参加竞技的人(因为胜利者是在这些人中间)。”这样的实现活动不应是在一时一事上,“幸福意味着一辈子的生命。一只燕子造不成夏季,同样,一个美好的昨日也不是春天,一个时日或短暂的时间行善,也上不了天堂、得不到幸福”。6人应是在一生中都努力实践着合乎德性的活动,才是幸福的。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启示
1幸福是对精神世界的关照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理性幸福观和非理性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则是人类实践智慧的运用,既表现在对幸福内涵的思考,也体现在对好的生活的一种长远规划。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最好的幸福就是人类优良属性理性的运用而非享乐主义下单纯的感官欲望的满足。需要承认,欲望是幸福和快乐的基础,合理的欲望是生活和事业的发动机,激发我们不断前进,有所作为,但是过多的欲望会令我们身心疲惫。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多一份对精神世界和自我真心的关照和拷问,这是追求幸福最基本的方向指针。
2幸福要以德性修养为支撑
亚里士多德肯定人的幸福需要外在善,但在财产与幸福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人只要有“中等财产”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而德性才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前提。现实生活中,即便物质世界再丰富,一旦精神世界空虚,也无法保证长期的幸福。所以,面对道德滑坡这个世界性的问题,麦金太尔在其著作《德性之后》提出,要解决当代人的幸福迷失,就要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中寻找答案。德性不仅是幸福属性中的一个前提条件,更是认识自我的应有之义,是人的必备素养之一。此外,国家需要进一步强化德性在个人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多举措促使作为道德他律的准则和规范更好地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为每个人实现幸福追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幸福需要自身努力来完成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真正的幸福正体现在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它只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