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记这一点,作为质疑、停止对鲁迅的经济生活研究的依据,并不科学。其四,至于将“鲁迅所有发表的文字和编辑出版的书刊”,倒过来统计“应有的收入”,以便与已有的记载进行“对照”这说说便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仅要了解当年相关的书、报、刊的稿费标准这一项,要调查清楚就非常难。如“小说月报汇单一纸”,即使能考证出是哪篇文字及其稿酬数额,但数额恐只能估计,很难“准确”。所以,这种“倒过来”的统计,事实上是很难实行的。
f陈明远从商品价格,并通过一些家庭、社会群体的经济生活来研究计算币值对比,以此对照鲁迅收入情况,是大致接近历史事实的陈明远还做了币值对照的工作。在2004年定稿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陈明远根据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食盐、棉布等当年有记载的市场价格的对照,修订了币值对比:1911至1919年,一块钱约合今(2004年)40至50元;1920至1925年,一块钱约合今35至40元;1926至1936年,一块钱约合今30至35元。笔者手头有一本《从上海发现历史(19271937)》(忻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刊有大量的各种社会调查统计表,其中有《1926至1936年上海市零售物价表》,列有许多商品的十年间变迁的价格。陈明远书中原只对大米和猪肉的价格进行对照,但不久前看到他书作的增订本,已对多种商品价格进行对照。商品价格变迁和币值对比,是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项专门课题,这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根据比对,可以说,陈明远根据多种商品价格对照提出的币值对比,是大致接近历史事实的,是科学的。陈明远不仅从商品价格计算出币值对比,他还通过一些家庭、社会群体的经济生活来研究币值对比。如他的著作初版中有一篇《1930年小知识者的生活》是从1930年2月的《大,公报》上找到材料的,说的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知识者,月薪50元,刚结婚,妻子不工作。他的50元是这么分配的:房租10元(月薪的20%)、伙食费11元(22%)、衣服5元(10%)、车费3元(6%)、日用杂费10元(20%)、储蓄8元(16%)、备用特别费3元(6%)。几个月下来,储蓄落了空。这个小家庭如在1999年,按照陈明远的币值对比,收入当是1500元左右。住房如是单位分配的公房,房租不到300元;两人伙食费330元,是不够的;总体说来,这个小家庭的生活还过得去,安排得好还可有点小积蓄。陈明远大著修订版中仍保存这例子。这个小家庭如在2004年,收入当约1750元,物价虽然涨了,生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