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寻找自我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背景:
高中到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在大学这样一个林子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更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自我认识片面,以及找不到自我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严重的失落和自卑。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的寻找真正的自我,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发掘自己潜能。帮助其顺利成长和了解自我。小组的对象面向全校大学生,只要是在自我认识,以及适应生活、学习、工作上有困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加入本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同时,斯普兰格(ESpra
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美国大众社会论者李斯曼: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到“内向型”又到“外向型”的变化过程,而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社
f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会忘记潜在的自我。三、小组设计小组目标: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寻找自我、了解自我。小组目的:
1、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和行为认知。2、建立和改善其人际关系。3、对自我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的认识4、鼓励组员积极地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学习、反思、提高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