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清漪出锦绣修水利,建寺庙,意犹未尽下江南,访名胜,再兴土木一片清漪,十五寒暑,终现锦绣园林指点江山,移天缩地,只在一人胸怀【简介】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片湿地,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乾隆十四年,这里开始了一项水利建设,建成了京郊第一座水库和完整的水利系统。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这项工程的结束却只是另外一项宏大工程的开始。随着乾隆的一道道圣旨,曾经的湿地逐渐现出一片园林的雏形,这就是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这个园林工程为何引起议论?它和人们熟悉的乾隆下江南有何关系?历经十五年寒暑,耗费数十万人工修建而成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锦绣华园?本集将利用特技与实景的结合重现消失一百多年的清漪园胜景。【正文】自然孕育了艺术,建筑凝固了历史,艺术在自然中生长,历史在建筑中流传。当岁月的尘埃被轻轻拂去,永恒的艺术和曾经的历史又重新熠熠生辉。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园林,它位于北京城西北郊,距离紫禁城大约十五公里,园里的这座山叫万寿山,山前的这个湖叫昆明湖。这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它叫颐和园。多年以前,它曾经叫作清漪园。在这座园林的山水草木之间,亭台楼阁之中,随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这座屏风曾经属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正是乾隆皇帝让这里的山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是一片湿地,万寿山那时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来,位于京西的瓮山泊改称为西湖。瓮山西湖一带风景优美,花草繁茂,人们常常来此登山游湖,吟诗作赋,捕鱼射猎。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的农历十一月,瓮山西湖一带突然热闹起来,成千上万的民工汇聚在这里,他们铲起淤积在湖底的淤泥,再将挖出的泥土运到瓮山东麓。这个工程的负责人是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瓮山脚下的西湖将被彻底清淤、疏浚和扩大。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次看似普通的水利施工却成为此后一项宏大工程的开端。从元代开始,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是北京城的主要水源,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自康熙朝以后,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几座皇家园林,由于园林用水量大,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
f早在一年前,乾隆就派人考察了京西一带的水文地理,发现西山一带有几十股泉水可供利用。专门修建的引水石槽像蛛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