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6、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7、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9、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10、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11、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1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注意,江苏卷2001年专门考了简答题)13、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这一章的内容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何影响文化发展,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本章的要点也就有了。整个《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和复习都要注意这一点,切忌断章取义,机械地记忆。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2、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3、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政
f治家们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改革,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如商鞅的“耕战”政策。4、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5、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农耕区域才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6、隋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