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大学》的核心理念“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诫人们做人要首先讲究诚意,做事要循序渐进,推己及人。读《史记》则是“以史明鉴,明得失”,了解中华历史的渊源脉络。阅读国学经典虽然不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作用,但是它丰富的文化内涵,
f历史积淀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沉淀自我,了解古代文化都有着指导意义,有着“无用之大用”。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积淀,中华文化拥有稳定的独特的精神内涵。
首先是“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天人协调,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反映在具体生活中,则是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其次是“以人为本”。这一内涵就是强调说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孔子弟子问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又问人死后的情况,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是将现实的人事放在了首位。另外一点,在讲君子治理国家时,《大学》强调先先树立个人的道德体系,为人标准,然后逐级而上,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第三是“贵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谐,兼容并包,《孟子》也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主张。这都要求人与人,君与民,国与国之间都要和睦相处,各得其所,避免互相的争夺,欺善凌弱。这也是我们国家一直推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的一个理论来源。
由上可知,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有着很深的积淀,在我们的国学经典里都有所体现。作为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熟悉我们的经典,了解我们民族的特性,民族文化的根基。
三、国人自身的发展需求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经典书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帮助我们学习知识,成长自我。但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欲望的增长,人心的浮躁与不满,我们读书少,甚至是不愿意耐着性子读书,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因此我们需要一些经典的书籍用凝练的语言来使我们的心态平和,生活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正如正如叶开所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