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孩子将什么都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就不会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或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断送他们的锦绣前程。
刘少奇同志教育子女们“管放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刘少奇要求子女是很严格的。1964年夏季,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为了锻炼15岁的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一封信让她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去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她自理。秘书感到很为难,他想,平平毕竟是个小孩子,而且从未出过远门。刘少奇看出秘书的心思,就对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
f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既“管”又“放”,对立统一。刘少奇简单明白的几句话,说出了教育子女的辩证法、相比之下,我们许多父母就没有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的父母只“管”不“放”,一管到底,什么都管,自幼时管吃饭、管穿衣、管睡觉、管游戏,上学后又管接送、管学习、管作业、管书包、管文具,一直管到上中学、上大学,把行李送到宿舍后还千叮咛万嘱咐如此管法,可说是全部包办代替了。“管”的结果不过是“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我们要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为了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对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父母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也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使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培养。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