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2、土壤系统: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三者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复杂而分散的多相物质系统。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或是植物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产物,或是微生物的再合成产物。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5060。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7、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变换的活跃场所。8、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10、矿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H2O、NH3、H2PO4和SO42的过程。
二、填空题
1、自然界土壤中的黏土矿物多呈混合存在,但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干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过渡气候带的土壤多含层状硅酸盐矿物。2、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水、肥、气、热称为土壤肥力四要素,它们相互联系,不可相互替代。高肥力的土壤应是四者的协调,能稳、匀、足、适地供应和协调作物对水、肥、气、热的需要。3、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看,土壤圈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接口和中心位置,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互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4、土壤缓冲作用的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缓冲作用一般随代换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盐基饱和度高,对酸性的缓冲力高,而对碱性的缓冲力小,反之,盐基饱和度低,则对碱性的缓冲力大,而对酸性的缓冲力小。5、土壤中的铁、锰、碳、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