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填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课题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协同通信在中继网络中的使用陈静雯侯云山专业班级职称信工111班课题类型课题来源2015年3月30日
通信类
1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协同通信的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的通信环境内使用单个天线的各相邻移动用户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共享彼此的天线协同发送从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多天线发送的虚拟的环境,可以获得空间的分集增益,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这样地传输方式不仅是传统的意义下的基站和移动用户之间的直接通信,而且还融合了分集方案和中继传输的优点。在传统的通信网络中不仅实现了多天线与多跳传输的性能增益,而且使得系统也更符合实际通信的情况,从而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协同通信的技术不仅具有分集技术,还综合了中继传输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移动中继网络的出现时此系统更加符合实际通信的情况,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f2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对于协同通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早在1908年Marconi就提出用它来对抗信道衰落。人们研究发现,多天线构成的接收阵列可以有效地克服无线蜂窝系统中的共道干扰。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雷达系统中天线阵列的研究尤为活跃。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军事上的需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更多天线阵列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分集性能,降低了干扰。1979年的Cover和Gamal的研究。Cover和Gamal研究了加兴高斯白噪声信道中具有的三个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Se
do
aris在1998年提出了协同分集的概念。在前人的基础上,La
ema
等人提出了多种协同协议(放大转发,解码转发等),并且对多种协同协议在各态历经信道和准静态信道中的性能进行分析。同时,Hu
ter提出了编码协同的方法,即将协同传输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方法。编码协同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协调中各用户不是简单的重复其收到的协同伙伴的数据或者信号,而是试图为伙伴的传输增加冗余,从而提高编码速率。无线通信中信号传输的多径衰落效应始终是困扰数据传输速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分集技术是有效对抗衰落的技术,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端对体积、质量和功耗的要求非常苛刻,所以很难实现多天线技术。于是,一种新的分集技术协同分集技术被提了出来。协同分集是一种新的空间分集,两个以上单天线移动终端通过中继彼此的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