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毕甲山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议书毕甲山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议书
一、总论(一)项目名称毕甲山农业产业化项目(二)项目单位概况茂县白溪乡王家山村,位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中心地带,海拔2800米,无霜期198天,全村71户,274人,耕地面积860亩,人均31亩,年人均纯收入750元。2008年,该村注册成立了“茂县毕甲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余小宁。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主,农民以土地入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企业化管理。土地流转500亩,主要品种有马铃薯、莲花白、无筋豆、莴笋等,目前已见成效。正在建设中药材和雪山野鸡养殖,所有种养殖品种均实现订单农业。(三)项目拟建地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白溪乡王家山村,位于海拔1500米3200米之间,其中特色水果基地200亩,蔬菜基地为860亩,养殖基地为50亩,中药材基地为1000亩。该基地属于典型高半山干旱地带,为了发展高半山经济,盘活闲置土地,让土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根据海拔、气候对该基地实行科学化分段开发,对1500米1800米之间实行特色水果种植;1700米2200米之间实行无公害蔬菜种植;2200米3200米之间建立中药材基地。
f(四)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1、建立雪山野鸡养殖场,年出栏50000只商品鸡;2、建立紫色马铃薯基地1000亩;3、建立道地中药材种植10000亩;4、马铃薯全粉加工厂,年产5000吨的土建及设备。(五)项目建设年限2010年2012年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一)项目建设是高半山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茂县白溪乡王家山村地处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512地震的重灾区,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工作。项目从茂县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出发,结合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循环农业系统,延长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并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降低农业总体成本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其次,项目实施将大大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畜禽沼气(禽粪尿)果蔬(中药材)加工”循环农业模式,一方面为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还田找到一条有效途径,有效缓解生活用能,另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及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改善农村卫生状况,防止农村点、面源污染。第三,把茂县的经济发展与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坡地改造,增加植被覆盖度和覆盖时间,以及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从而增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