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陈翰伯却固执地认为它可以实现,因为有人民。陈原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1975年,翰伯抓住这个机会,要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13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基础工程对于国家现代化有多么巨大的意义;13年的事实,也证明翰伯的信心来自人民,是现实的。”
f其二,创办《读书》杂志。《读书》创刊号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在叫好声中,也引起了数不清的质疑。1981年4月,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砭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读书》就是这样,触摸时代最尖锐的问题,在社会大势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成为一面旗帜。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陈翰伯1914~1988,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解放后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曾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美国经常参加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的聚会,与斯诺结下友谊。B.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及夫人拜见毛泽东、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有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C.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D.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问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5、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陈翰伯为什么能在出版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f(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