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上睑下垂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H024,Q1010)。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及眼球运动无异常。3鉴别诊断:(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2)MarcusGu
综合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0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1
f(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全麻患儿)。2眼部专科检查:(1)视力和矫正视力;(2)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3)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4)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5)有无MacusGu
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