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论,梁更偏重于喉舌痛不通2)媒体的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A非太平盛世,人性不能尽善《敬告我业诸君》,健康的自利利他B“对待者”(师生、父子等成对关系)“借夫对待者,旁观者之监督……”思想来自西方
报官之视对待者,当如父兄之视子弟3)报章良否之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寓而当、报事速而确4)报章分类法A刊期长短B领域C对象D利益取向5)舆论观A定义:多数人意见公表于外者B意见领袖之于舆论:敌(勇)→母(智)→父(仁)C舆论中的不确定性:集体激情匿名性三.激进报刊的演进1慈禧禁报及其反动:访拿报人(称之为斯文败类)、停《时务官报》(以言官系统取代,认为近代媒体没有存在的必要)但19021912仍为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1902天津《大公报》法国、天主教、满族背景,英华任总经理1904北京《京话日报》1904上海《东方杂志》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1904《时报》康梁国外出资创办1905前后中国第一次新闻改革
fLeo20122013学年手打版笔记整理之中国新闻史
1900《中国报》(指汉人的中国)2苏报案苏报:黄色小报→(转手)→陈范,于1902、03学潮时与学潮学子合作→由温和小报演变为激进报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1906清政府立新闻法,参照日本明治中后期3《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①人员:《民报》主编:胡汉民、章太炎主要撰稿人:章炳麟、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朱执信、宋教仁等②论战文化:A民族:文化主义的中国(康梁)
种族注意的中国(民报)B民主:立宪还是共和C民生:讨论不充分《民报》挑起论战,老中青三代对《新》梁启超一人,占明显上风并最终获胜。
第四讲:民初至五四时期的新闻业
(19121924)一.民初政府与新闻媒体1报业发展“暴兴暴跌”原因:政府支持、民初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一战)2南京临时政府“暂行报律”风波内务部颁布:出版者要“咨部注册”、破坏共和国体者停止出版并定罪、报道失实要负责新闻界反应强烈,质疑说法含糊、内务部无权立法,政府认输3袁世凯政府对新闻业的管理与操控政府系媒体《亚细亚日报》亲政府媒体中立反政府4报界之反应1)“横三民”:《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戴季陶:“不坐牢的主笔不是好主笔……”2)《时报》最初支持袁,袁世凯称帝野心暴露后反对3)《申报》最初称颂中华民国,重大议题只做转发处理,自称“臣记者”二.民初记者群1政论地位下降,阜外新闻采访增加,通讯社大量出现,电讯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