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李凤
“乌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我靠近两步,它就后退两步;我前进十步,它就向更远处退十步。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么,乌托邦为什么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前进。”(《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无痕”语文,我的“乌托邦”。二十八载扑朔迷离的寻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走向“无痕”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了我。我品尝到自己的生命与文本、孩子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思想饱满而充实。它成为我自由、自信、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照亮了我的语文人生。
一、缘何提出“无痕”语文教学主张
我的数学启蒙老师很严酷,对学生动辄大声呵斥、辱骂,拎耳朵,罚跪,用教鞭抽打。上他的课大家总是噤若寒蝉,如坐针毡。那时,正热播《地雷战》,同学们在他到校的必经之路上挖坑、灌水,躲在桑树林里看他摔得人仰车翻。“仇”报了,但他彻底坏了我们学数学的胃口。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经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教育影响孩子,影响未来,教育伟大,教师责任感厚重。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文化的脉搏。我希望用如水的柔情营造安全的课堂,让学生身心自由愉悦,兴味盎然,用语言、文字、文化的美润泽其心灵,此其一。
第二,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语文教学功利性、实用性愈演愈烈。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语文老师必须守望精神家园,回归语文教育本身,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实际上,成为无论何种行动的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