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单向的;课程与教学虽是可以分开进行与分析的实体,但是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梳理并分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时间范围:西方: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一)教学思想的孕育教学活动产生后,出现了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就有了关于教学活动的直接经验与理性思考,构成教学思想的源头;思想家关于教学问题的哲学思辨;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思想起源时期的特征:以习俗的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没有专门的教学理论语言;对于教学的论述和表达还是借助于习俗或其它学科的语言;有关教学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人类早期的教学智慧。代表性著作:中国:《论语》《学记》《大学》《中庸》《劝学》《师说》。西方:《理想国》《政治学》《雄辩术原理》(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时间范围:西方: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20世纪。中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与六经;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方古代的课程七艺。西方课程源于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7世纪到19世纪对课程思想的丰富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体系、赫尔巴特的兴趣与课程、斯宾塞的完满生活课程、杜威的活动课程。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f(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1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第一,详尽、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直观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等一系列原则。第二,提出实行并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第三,第一次提出学校工作实行学年制的要求。第四,系统规定了如何组织教学、解释新教材、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以及考试考查、分组分班等,把纷繁复杂的班级授课形式统一化、科学化,这在当时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第五,进一步阐述了具体学科的教学方法。2、卢梭的教学理论。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必须把人当做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是自然教育的出发点,自然教育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顺应人的本性。3、佩斯泰洛奇的教学理论。提出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心理,表现:第一,教学应遵循“和谐发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