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试题: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1、考生答案
2、失分缘由:1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这些情景和这些声音过去久远,没有联系作者的情感趋向向深处思考,没有解释出“人们已淡忘这种精神”。2只是解释了“平静”“清澈”的一部分原因,“这里”所包含的另一部分深层原因没有答出。
2
f3、满分要点:解答第1题可以按以下步骤思考:第一步,明确关键词语“这些情景”“这些声音”指什么,显然,是“奔走街头”,是“振臂高呼”,是革命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具体行动。“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联系下文,“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可知,既指那个时代离得久远了,又指革命精神离得久远了。第二步,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文章的最后说:“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作者说这些又是针对当代文坛而言的,可见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隐忧。解答第2题,可以按以下步骤思考:第一步,找关键词语。本句的关键词语是“这里”“平静”“清澈”,可以思索作者的心情由“不安定”到“平静”的原因是“想到这里”,那“这里”指代什么?第二步,寻语境,联系上下文。“这里”应既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也指鲁迅用充满血泪的道义文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