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f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三、请同学读课文四、深入探究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在老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应当做为生活规范,老舍的母亲像许多八旗妇女一样,干练、勤快、手巧,而且还继承了满人急公好义的传统品行,她特别乐于助人,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实心实意地去做;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怎样?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