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封遗书便自杀了。在遗书中她写道:“这事与爸妈、老师无关,我只恨自己瞎了眼。世界一片灰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血的教训再次提醒着人们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本文试图客观地去认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的界定、特点、原因等方面以教师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以求做到有的放矢,或
防患于未然。
一、早恋现象的界定
要在早恋与正常的恋爱之间划一个准确的界限比较困难,本文主张,早恋现象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互恋和单恋现象,包括男女同学之间互相倾慕、谈恋爱,以及单相思、
师生恋、傍大款等等。
f二、早恋现象的特点
1年龄特点
以1418岁为多,其中14岁为始发高峰期,到15岁有所下降,16、17岁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期。近年来,初一年级、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出现早恋现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地域特点
以城镇中学尤其是城镇初级中学发生率高,乡村中学发生率相对偏低,越偏僻的乡村中学发生率越低,城乡结合部中学发生率相当高。但“师生恋”在乡村中学相当高。
3行为特点
公开化。过去学生谈恋爱是搞“地下工作”,他们或写个情书、塞个纸条,或找个幽静的地方偷偷地约会。现在早恋呈现公开化趋势,随便向一位学生了解所在班级的情况都能
说出个子丑寅卯:张三喜欢李四,王五暗恋赵六┉┉
网上化。上网谈恋爱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据内地一所中学调查显示,曾经或正在通过网上谈恋爱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3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连对方姓什名谁、芳龄几何都未搞清楚。更有甚者,一名初三女生为了能见到心上人,不惜逃课千里迢迢来到沿海某城市,
结果发现日思夜想的“白马王子”居然也是女性。
成人化。他们或成双成对上学回家,或搭肩搂背出入娱乐场所,一点也不感到害羞,有的甚至早已越过“雷池”。某市一次“扫黄”行动中,在一家宾馆居然抓获两对在校中学生,在另一家宾馆则查获一位傍大款的高二女学生。据深圳市计生部门调查,中学生发生性
行为的比例高达20。
三、早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除了身高和体重急剧增加外,性成熟是学生生理发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很容易产生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在惊异于自己身体急剧变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并渴望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同时,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可塑性、波动性大,好斗争胜,好奇心强,认识能力差;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的模仿、崇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