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请结合冯至创作的主题,风格对这一命题进行阐述。2,联系创作实际,论述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
2006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全国统考专业课代码:439专业课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f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在文学革命中,陈独秀在(
)一文中提出“三大主义”,而(
)在致陈
独秀信中,指斥骈文派和桐城派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2京派作家中,从语丝社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家以周作人、(
)等为代表,从与新月
社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出来的作家以(
)、沈从文、林徽音为代表。
3曹禺剧作(
)中,原始“北京人”是理想人性的象征,而剧中一位人物以()
这种动物作为现实北京人的象征。
4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
),《小二黑结婚》提出了根据地青年人恋爱、婚
姻自由的问题,而在(
)中,则提出了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
5《中国新诗》诗人群1981年出版的十个合集为(
),而穆旦的诗行“他的痛苦
是不断地寻求、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出自其名作(
)。
6“重写文学史”的学术主张是1988年至1989年间(,
)、王晓明在主持(
)
杂志“重写文学史”专栏时提出的。
7“干预生活”这一创作主张提出的国际北京即20世纪50年代初()文学界对战后流
行的(
)的清算。
8()年10月,安徽的《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现代”、“(
)”、“(
)”三大诗社在台湾
兴起而形成的现代派诗歌运动,主宰了这一时期台湾诗坛的命运。
10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上发表了(
)一文,引发了“文学寻根”的讨论,
随后,()等发表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我的“根”》等文章,将文化寻根的理论探
讨推向了高潮。
二、论述。(14题每小题各25分,第5题30分,共130分)1从国民性和人类型的角度,阐述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征及形成的根源,并谈一谈你对怎样消除精神胜利法的独立思考。(25分)
2仔细阅读卞之琳的《鱼化石》(1936):(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逐行解释该诗的意思,并以此诗为例阐述卞之琳诗的艺术和主题的特征。(25分)
3结合作品,阐释余华小说创作的演变及其美学特征。(25分)4联系创作实际,论述20世纪90年代文学发展的多元格局。(25分)5从主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