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IM)。
(2)所谓的“锈蚀螺栓”问题引起的非线性机制所产生外部互调产物。
(3)由于接收机内部非线性,在受干扰接收机产生的互调产物。
(4)由干扰发射机产生的宽带或边带噪声,落入受干扰接收机处理通带内。
(5)由于接收机前端通带内存在强干扰,产生接收机本振噪声的倒溢混频现象。
(6)由于接收机前端通带内存在强干扰,造成前端限幅或增益压缩。
系统仿真过程流图如图31所示。
在计算机的分析模型构造中,将上述共址干扰产生的所有机制统一综合在一起考虑,而将前三个机制(互调干扰)与后三个机制(接收机减敏)作为两个基本的子模型分别处理,用以预测受损链路的误码率特性。
互调分析子模型这一模型基于蒙特卡罗仿真,以确定接收机信道被双音互调产物阻塞的概率。它包括了上述罗列的前三种机制。
接收机灵敏度子模型这一模型基于算法和实测数据。实测数据包括待分析电台的发射机和接收机本振频率特性。它包括了上述罗列的后三种机制。
采用这两个模型所获得的结果,共同用于评估目标射频分系统的所有共址误码率特性。另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模型来评估跳频滤波器(FHF)及自适应干扰抵消设备(AIC)等共址干扰缓解技术的性能。图32列出了该分析模型的关键特性,并说明如何用于评估共址误码率性能。
对多个干扰源所引起的误码率特性评估,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使用接收机灵敏度模型计算一个干扰源的BER特性。若多个干扰源的发射电平不同,或它们耦合到受损接收机的幅度不同,应按每一种干扰电平分别计算BER结果。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将(1)所得的多个干扰源电平的BER预计结果相加。
(3)再将互调分析的BER结果与(2)所得结果相加,得到总的BER预计结果。
以上计算过程基于干扰源的频率间相互独立,并且假定跳频所产生的互调产物的分布是平均的。当环境及接收机端口噪声不是BER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时,步骤2对全频段跳频的情况是同样有效的。
3共址系统仿真分析实例
31系统配置
采用上述仿真方法对实际战术跳频电台共址系统进行了分析。电台的跳频速率约300跳,与典型的SINCGARS超短波电台相似。表41列出了接收机、远端发射机及近端共址干扰发射机的主要参数。
32通信距离仿真
在一部干扰发射机的条件下,针对受干扰接收机与干扰发射机不同的天线间距,计算受干扰通信链路的极限通信距离。在仿真过程中,以10的信道误码率为极限通信距离的计算条件,因为这是超短波跳频电台进行数字话音通信所能承受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