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火:火,指火治法,如灸法、熏法、熨法、温针法等。被火,用火法治疗。6、惊痫:痫(闲),惊痫,痫证之一,因惊而发,症见惊惕、目上视、手足发搐、身体强直等。7、瘛:瘛,(翅),筋肉收缩;(纵),筋肉弛缓。时瘛,指四肢阵发性抽搐。8、若火熏之:形容病者肤色暗黄,像烟火熏过。
f(4)1、静:与“动”相对,即无变化。脉静,意为脉象未变,仍与症状相应。2、脉数急:此与“脉静”相对而言,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8)1、行其经尽:经,此处指太阳经。行其经尽,指太阳经的病程结束。2、欲作再经:将要再传一经,其经系指阳明。(10)1、风家:指太阳表证患者。2、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指病证缓解而未彻底痊愈。(269)1、阳去入阴:即表证已无,而见病邪入里之意。(11)1、皮肤:代指表浅,在外。2、骨髓:代指深层,在内。(9)1、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2、从已至未上:古代以地支纪时,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12)1、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复言病机。指脉象者,即脉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切脉时浮取明显,浮取则相对不足,谓之阳浮阴弱。言病机者,即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症见发热等,谓之阳浮;营阴不能内守,而有自汗,称为阴弱。2、啬啬恶寒:啬:(色),寒冷畏缩貌。3、淅淅恶风:淅(夕),状风雨之声。寒风冷雨浸淋肌肤貌。4、翕翕发热:翕(夕),合羽状。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状。5、鼻鸣: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响声,谓之鼻鸣。6、“干呕”:呕而无物,仅有声作。1、口父口且:将药物碎成小块。2、须叟:很短的时间。3、啜:啜(绰),意为喝。4、温覆:加盖衣被,取暖以助发汗。5、絷絷:絷(直),形容汗出甚微,触之皮肤有潮润感。6、差:差(蔡),同瘥。即病愈。7、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8、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9、粘滑:指粘腻柔滑,不易消化的食物。10、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此处借指各种辛辣刺激性食物。11、酪:用动物乳类制成的半凝固食品。12、微火:取文火煮药,使之不沸溢为宜。(42)1、外证:在外之征象。此指太阳表证,即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24)1、初服:指第一次服药。2、风池:足少阳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处。3、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57)1、复烦:重复出现在表的烦热脉证,如发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