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教案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教案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属于攻击性行为。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重庆市冷水小学五年级2班的留守学生小林。该生智力发育正常,但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不合群、容易冲动,经常无故对同学发脾气或欺负同学,喜欢破坏同学的东西。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二、研究目的探索如何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并找出相应的个案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根据个案出现异常的行为,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行为矫正的手段,最终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个案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分析法、行为矫正训练等方法对个案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四、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1.学业成绩差造成心里的自卑,因此利用他的不良行为来掩盖他对学习任务的恐惧2.父母离异,缺乏母爱和安全感,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行
1
f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3.高年级了好面子,害怕同伴发现他们不会读或不会写会嘲笑他,所以会通过一些暴力的行为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厉害的角色。五、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方案的实施1.换组换环境在和小林谈话中,征求其意见,把他调到和一位成绩中等、为人善良的男生一桌,并私下交待让这位学生好好帮助小林的功课并督促其完成。效果:效果:小林与这位同桌间的摩擦明显比和以前同桌的摩擦少,并且能和新同桌一起共同参与完成课外兴趣活动中的一些合作任务。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招惹其它同学。2.提高学业热情让各科老师多加关注小林学科作业上的进步,在其擅长的知识点上给予及时的表扬,并且在课堂上为他提供回答的机会,只要有进步,就让全部同学对他表示祝贺和鼓励。让家长回家后加强对其学业的辅导力度,并对良好的表现给予玩耍时间和内容上的放宽。效果:逐渐意识到应该在课堂上多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更效果:多关注,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并且乐意去努力尝试完成自己觉得困难或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3.厌恶疗法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们在训练的初期采用了厌恶疗法。我们用一根橡皮筋套在其手腕上,当不良行为出现时,让他自己拉
2
f橡皮筋,作为一种惩罚措施。第1次使用时,他觉得好玩,无所谓当作玩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