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震例资料积累较多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地震预报实验场,获得区域地球物理场信息,遴选更加丰富和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检验和完善现有经验和认识,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和规律的认识,探索更有效的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深化地震概率预报方法研究,创建数值预报理论,力争对60级以上、特别是70级以上地震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并建立实用化的地震预测系统。4.增强城乡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能力。实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探测、调查,加强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集成与开发,建立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技术支撑系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公众需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修订或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并实施城市地震安全方案,推进地震安全社区、避难防灾场所建设;建立工程抗震能力评价技术体系,提高抗震加固技术水平,推进隔震等新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推广农村民居防震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推
f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5.加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示范力度。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信息服务;选择若干城市燃气供气系统、供电系统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城际高速铁路等,实施具有专业地震监测的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广;制订有关法规和标准,填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法规和标准方面的空白。6.强化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管理。完善各级政府、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和重点危险源等地震应急预案;适度推进重点城市人口密集场所、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的编制;制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地震应急预案,实施地震安全保障;加强应急预案的检查和落实,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调度我国卫星在轨观测资源和机载观测系统,同时利用国际组织的应急观测资源,实施地震现场灾情监测;完善国家、省、市和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震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与共享平台,确保政务、指挥系统畅通;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研究,编制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图。7.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充分依靠军队、武警、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西部地区建设1至2支国家级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