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特性的比较来说,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保罗沙夫(PaulSaff)等学者由此认为:“同其他人发生联系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2在互联网上,人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随意性成就了网络舆情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别是手机网络用户的增加,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文章,相互讨论,发表意见、评论,可以针对任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的场面。赞成方或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交汇、碰撞。14情绪性与非理性有学者认为,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3这对于舆情来说是同样重要的。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差距太大。而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如社会运行机制转变、组织框架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转型等一系列的原因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就业、竞争、情感等问题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挫折、不平衡而失去理性,网络就成为大学生网民宣泄情绪的最佳场所,从而造成一些有违真实的网络舆情。2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21积极方面211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手段和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接触社会各项热点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即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文献,在翻阅纸质图书的同时,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提高自己的学识。这种良好的网络氛围,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发挥了非常积极、健康的作用。212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由于大学生还未正式走入社会,正处在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他们是一群内心希望被人理解、表达被人尊重、个人价值希望得以体现的青年群体。他们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态度,并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这种网络舆情的参与和互动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13提高学生就业机会,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网络环境的开放,突破了学校的封闭性。在校园内,即将毕业的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各种就业信息,可以网上投递简历、择业,这为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与机遇性。并且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交流、探讨,或是去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22消极方面221容易产生思想及情绪上的非理性和模糊大学生的是非道德观。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的成长期,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