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批评教育中,自信心被一步步的磨灭,有的孩子会用逆反来对待父母的“歧视”,有的孩子则会破罐破摔,朝着自我毁灭的方法发展。
不厌其烦的唠叨
有的家长,对一件小事就唠叨起来没完没了。面对孩子的问题,也知道不能只是教育和批评,于是总会语重心长地重复自己的苦恼,希望得到孩子的同情。“我们为你付出了很多”“你不能体谅一下爸爸妈妈的苦心吗?”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确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甚至有些夫妻不和谐,为了孩子而勉强维持婚姻的关系,这些“牺牲”是孩子无法体会的。当家长不厌其烦地唠叨自己的这些委屈和痛苦,往往会让孩子感觉无力承担,当让孩子背负起父母生活的责任,孩子能做的就只有逃避和逆反。即使有的孩子选择了顺从,做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但成人后也会感觉到迷茫,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自己的还是父母的。
争强好胜的比较
父母们为了激励孩子做得更好,往往会用其他的孩子来做教育的榜样,“XXX学习成绩总是班里的前三名”“XX可会说话了,特别惹人喜欢”“XXX特别听话,钢琴弹得好,画画好,体育也好”。
当家长们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间进行比较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TA不够好,爸爸妈妈对TA不满意,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差,不能够得到父母的喜爱,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信号,当他们的努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时,就只能通过破坏性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了。
青春期是孩子们成长的时期,是蜕变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相当艰难痛苦的,因此许多孩子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反复。
比如上文中的蒙蒙妈妈,总希望知道孩子更多,掌握对方,甚至控制对方,让孩子迁就自己,按照家长的意思做。不知不觉间以家长喜欢的标准向孩子提出要求,让对方受不了,失去空间和自由,感到窒息难受。家长往往察觉不到孩子的变化,认为自己的要求很合理,其实却在制造压力,破坏亲子关系。要知道,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亲子关系。
心理专家为我们绘制了一份关系地图:关系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在亲密的关系初期,我们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我们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所以,不管孩子是不是处于青春期,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亲密也要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产生适得其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