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甚至是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成绩就下滑地厉害?今天,高考君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让很多家长急上火的问题。原因一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深层次思维的缺陷小学时期比较平稳,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太难。在小学时期,“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绩了。然而,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悄悄地种下了“初二分化”的种子,比如如:习惯死记硬背、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知识面窄等等。这种分化虽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学习思考的方式和习惯出了问题。学习的实质并不在于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初二的教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如果学生的“思维准备”在小学没做好,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套路走,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⑴改善学习方式。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⑵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⑶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原因二意志力和毅力薄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些学生常常会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的成绩,原来如此简单,不认真不努力也可学好,于是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胜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可是初二完全不一样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二倍。这时,不努力是绝对学不好的。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二,心理发展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弃。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