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天下观,也
f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论。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要“以力辅仁”,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原文中“厚往薄来”的意思是:“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本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的转述不正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原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的“亲仁”不是一种理想境界,而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方式。本项“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的理解不正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