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3“泰特勒三原则”:ThattheTra
slatio
shouldgiveacompletetra
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
alwork;Thatthestyle(1)(2)a
dma
erofwriti
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withthatoftheorigi
al;(3)ThattheTra
slatio
shouldhavealltheeaseoforigi
alcompositio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4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5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6纽马克“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7Vermeer的“目的论”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
itiator)决定译17
f2009秋季学期07本《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文的交际目的,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8其他翻译标准刘重德:信达切许渊冲:信达优;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三美论:意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