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毒性。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称为靶生物或靶器官。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靶器官:进入人体的毒物或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相同,有的只对部分器官产生毒作用。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毒作用:指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互相作用,对机体产生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也就是毒性作用。毒性是化学物本身所固有的、不变的生物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毒性是无法改变的。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损害机体健康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毒效应分类:1.速发性与迟发性作用2.局部与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质反应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性化合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的多种变化。表现为: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变化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三致作用)死亡适应易感性降低抗性遗传学改变主动选择耐受获得抗性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分类: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胃肠道)、吸入(呼吸道)、经皮肤吸收、各种注射途径首过消除:经口染毒时,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转化,再进
f入体循环,其代谢产物的毒性直接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经静脉注射染毒时,化学物直接入血,吸收系数为1,即完全被吸收,通常表现出的毒性也最高。其它途径染毒,一般吸收系数都小于1,表现出的毒性也相对较低。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于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患病率、肿瘤发生率等。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即随着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如空气中的CO浓度增加,导致红细胞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随之升高。)剂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