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人体必须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当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低至17以下时,人体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出现种种不适的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因此,空气中氧含量在17时称为安全临界值。
第二部分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救灾步骤重大缺氧窒息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撤出灾区人员和停止灾区供电→按《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规定的顺序通知矿长、总工程(本矿救护队师等有关人员→立即向同煤集团调度室汇报→召请矿山救护队先下井救灾)→成立抢救指挥部→派救护队进入灾区救人、侦察灾情→指挥部根据灾情制定救灾方案→救护队进行救灾工作,直至灾情消除,恢复正常生产。二、建立井下救护基地救护基地是井下抢险救灾的前线指挥所,是救灾人员与物质的集中地、救护队员进入灾区的出发点、也是遇险人员的临时救护站。因此正确地选择基地常常关系着救灾工作的成败。井下救护基地的选择应由矿井救灾指挥部根据灾区的位置、灾变范围、类别以及通风、运输条件等因素予以确定,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设在不受灾变威胁,或不因灾变进一步扩大而波及的地区,但距灾区又要尽可能的近,以便于救护队员进入灾区,执行任务。2、要有一定的空间与面积,以保证救灾活动和救灾器材的储备。3、方便运输,保证通风与照明。
3
f三、设立安全岗哨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应根据作战计划,在有害气体积聚巷道与新鲜风流巷道交叉处的新鲜风流中设立安全岗哨。站岗队员的派遣和撤消由井下基地指挥决定。同一岗位至少由两名救护队员组成。站岗队员除有最低限度的个人防护装备外,还应配有各种气体检查仪器。岗位的职责是:1、阻止未佩带氧气呼吸器的人员单独进入有害气体积聚的巷道和危险地区。2、将从有害气体积聚巷道中出来的人员带到新风区,必要时实施急救。3、观察巷道和风流情况,并将有害气体和巷道的变化情况迅速报告抢救指挥部。四、设立地面救护基地在处理重大事故时,为及时供应救灾装备和器材,必须设立地面救护基地。地面救护基地至少保持三昼夜的氧气和其它消耗物质。救护装备和器材的存储数量,根据事故的性质、影响范围及参战救护队员的数量确定。为保证地面救护基地正常有效地工作,由矿山救护队指挥员指定地面基地负责人。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第三部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为在处理矿井缺氧窒息事故时做到按计划有组织地顺利进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