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资本的集约化倾向。关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证明,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和随之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水平,又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在资本产出率一定的条件下,国民产出和就业增长可以通过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增长而增长,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证明,高速经济增长必然通过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采用资本密集生产方法),产生较高的利润,提高储蓄率,最终产生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就意味着生产任何既定总产出所需要的工人减少,最大产出增长并不会带来最大就业的增长。2我国就业的基本情况用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分析我国的就业现状,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如公开失业率高、非公开失业规模大等,总之是“劳动不得其用”非常突出,但又表现出S身独特的特点。总体来看,我国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压力不仅来源T新增劳动力与失业者,而且来源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就业压力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人口因素,而且来源丁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就业困难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21高增长、低就业,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从就业弹性系数看(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GDP增长率。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能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较高的,平均为034。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可增长034个百分点,也就是可增加就业人员240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仍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然而就业弹性系数却急剧K降了。从1990年至2002年,13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2,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增加就业人员80人万左右。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吸纳就业能力,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严重,更为突出
f的是非自愿失业和就业不足。22农村难留、城市难容,两个“市场”非对称我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具有共同的“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特征。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率缓慢,一方面城市经济不仅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而且其自身的结构升级也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