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困惑
杨海庆《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还存在一些困惑,现总结如下:1、困惑之一:对解题思路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解题思路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数学教学而言,提倡解题思路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数学技能”的倾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解题思路。但是不是解题思路越多越好呢?此外,在众多的解题思路中,教师的态度都不置可否,学生喜欢怎样解就怎样解,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呢?教师有没有必要适当的或有重点的介绍一、二种基本的方法。再次,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每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想出那么多的方法,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做了两三道题,长此下去,学生基本的数学技能能不能保证?2、困惑之二:关于“情景的创设”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乎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景的创设”,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有一个“情景的创设”,上课一开始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景”,当然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
f堂的“摆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