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名词来源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并以正统自居,是当时传统的中央朝廷,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一词与政权定位最早来源于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及欧阳修《新五代史》。新、旧五代史均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统称为“五代”。而《新五代史》又分别为五代时期众多割据政权中具有代表性且称制的十个割据政权著了“十国世家”,继而产生了“十国”的定位,并首次提出“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北宋路振撰《九国志》,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五代”便多与“十国”合称使用,“五代十国”便作为较之“五代”更为严谨的一个历史名词别称逐渐流传开来。
近代部分史学家根据传统历史学理论,将北汉归于后汉残余政权,又将桀燕、岐国两个割据政权列入,于是产生了“五代十一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