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在上作文课时,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也就是说,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1、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⑴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熟悉的不写”: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r